更新时间:2024-05-07 21:27:47 点击量:
“十三五”期间,国家出台了首份“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”,推动了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地热。现在,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热能产业,地热供暖面积超过11.4亿平方米,加上温泉、旅游、康养等的折算,我国已经拥有人均一平方米的地热清洁供暖。
科技研发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使地热产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。目前,我国正在筹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,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,海外地热能市场也在逐步打开。这些都表明,地热能“十三五”规划的目标已基本实现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。我们面对的是国家实现“2030年前碳达峰”“2060年前碳中和”两个新的奋斗目标。我国能源发展由清洁高效进入了降碳节能的新阶段。而作为清洁、零碳能源的地热能,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。
一是城镇地热供暖(制冷)产业发展迅速。基于大型优质层状碳酸盐岩热储,中深层地热能实现了地热供暖规模化。其中,雄安新区的雄县打造了堪称世界样板的“无烟城”。浅层地热能更是向江湖河海的“水空调”技术方向迈出了一大步。在江苏南京的江北新城,长江水空调项目规模达到千万平方米,发展很快。根据最新调研,长三角地区这类资源潜力巨大,在未来地热能产业中将占据重要份额。
二是从事能源生产的大型央企普遍投资地热能。这些企业在清洁高效和降碳节能双重压力下,试图借助地热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。煤炭、石油、核能等大型国有企业在资源、基础设施和技术上拥有多重优势,已经成为地热能产业的领头羊。例如,中核集团在西藏谷露成功打出高温地热井,正在推进地热发电项目;中国石油计划在大庆油田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能。
三是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加大了对地热能的扶持。结合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在建筑节能、文化旅游和康养医疗等方面,支持地热能的发展。以河南省为例,为了扭转“火电围城”的被动局面,近年来该省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,同时在科技转化上下功夫,大大推动了地热能产业发展。大湾区的广东等地发挥财政和技术方面的优势,近几年在地热能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增加很快。如果能够抓住“建筑制冷”这个现实需求,也可以实现快速发展。应该看到,制约地热能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,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在体制和政策方面,建议要解决好五大问题。第一,把“政策供暖线”边界由黄河为界调整到以长江为界。第二,推广“特许经营权”等有效的市场准入模式,基于开放提高产业发展质量。第三,为地热发电提供电价补贴,改变我国地热发电的落后局面。第四,基于地热能的可再生能源本质属性,落实免税政策。第五,改革地热矿权管理机制,形成适合地热流体矿产的新机制。
在科技研发方面,“十四五”要面向未来,支持新的研究方向。在风光电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重点支持地下“储能”等技术研发,更好地发挥地热能作为连续稳定基础负荷的作用。同时,发展优势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。为此,需要加大财政投入,搭建更好的研发平台,壮大地热能战略科技力量。
(庞忠和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,汪集暘系中国科学院院士)